深圳机场发布多项整改措施,包括哪些内容,轮椅登机将更便捷

2025-11-20 20:09:41 67

10月25日晚,深圳机场发布一份情况说明,起因是知名音乐人郑智化在搭乘航班前往台北时,因轮椅无法顺利登机,需由地服与机组人员人工协助。尽管最终完成登机,但这一过程暴露出机场在残障旅客服务中的细节短板。事件迅速引发关注,深圳机场随即宣布多项整改措施:优先安排廊桥对接、保障人员由1人增至2人,并试点启用新型带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力求消除轮椅与舱门之间的“20厘米高差”。

这看似微小的技术间隙,实则折射出国内航空无障碍服务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难题。

我国《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航空公司与机场应为残障旅客提供“无障碍、全流程”的服务保障。正常流程中,轮椅旅客可提前申请、优先登机,近机位使用登机桥,远机位则依靠专用升降车接送。理论上,人工搬运已被禁止,服务应安全、尊严且高效。然而在实践中,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存落差。尤其在远机位场景下,升降车与飞机舱门的高度不匹配问题长期存在,成为轮椅登机的“最后一米”障碍。

深圳机场此次事件中,登机车与舱门间约20厘米的高度差,正是这一行业共性的缩影。由于飞机型号、载重、地面坡度等因素影响,升降车难以做到每次精准对接。过去,许多机场依赖人工“抬一下”来补足这微小差距,看似迅速解决,实则将安全风险转嫁给旅客与工作人员。这种“习惯性补位”背后,是设备适配不足、流程标准模糊的深层问题。

为何这一问题迟迟未解?技术并非主因。事实上,呼和浩特机场已研发出可折叠的铝合金连接坡道,能实现登机桥与舱门的无缝衔接;深圳机场也已启动类似装置的试点。真正制约推广的,是系统性落地难题。不同机型舱门高度各异,设备需反复调试;中小型机场面临采购与维护成本压力;更关键的是,机场、航司、地服单位之间职责不清,缺乏统一调度与应急响应机制。一次登机涉及多方协作,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导致服务断裂。

郑智化在事后回应中表示,问题或源于个别操作疏漏,而非系统性失职,他接受机场致歉,不再追究。但这场风波的意义,早已超出个体遭遇。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无障碍服务从“有”到“优”的转型阵痛。当前,国内大型机场普遍具备基本保障能力,但距离“无感化”“零障碍”的理想状态仍有距离。真正的无障碍,不应依赖某位旅客的发声,而应成为基础设施的默认配置。

对广大残障旅客而言,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对公共系统的信任投票。深圳机场此次整改,尤其是“双人护航”与新装置试点,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优化路径:在制度上优先安排廊桥,在人力上强化保障,在技术上推动设备升级。这些措施虽小,却直击痛点。更重要的是,它们传递出一种态度——服务的改进,不应等待曝光,而应源于日常的主动排查与持续优化。

未来,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深入实施,行业标准将更趋严格。可以预见,更多机场将跟进试点新型登机装置,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技术规范与服务流程。但真正的进步,不仅在于设备更新,更在于建立常态化的跨单位协作机制与监督体系,让每一次轮椅登机都不再是“特殊安排”,而成为顺畅自然的出行常态。20厘米的高差终将被填平,而填平它的,不应只是金属坡道,更是整个社会对平等出行权利的共识。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