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荣耀:中央助4城发展,大庆升大市,鸡西登中城榜!

2025-08-04 13:36:49 103

记得去年冬天去哈尔滨看冰雕,列车驶入黑龙江地界时,白茫茫的雪原突然撞进视野,我贴着车窗呵出的热气瞬间凝成了霜花。同车的大爷笑着用东北腔调侃:“瞅你这南方娃激动的,咱这儿啊,雪地里撒把种子都能长出金疙瘩!”

这话还真不假。作为国家粮仓的黑龙江,去年硬是在黑土地上刨出了1552亿斤粮食。我后来在五常认识个种粮大户老李,他搓着皲裂的手掌说:“咱这儿种地靠天更靠人,零下三十度照样能端稳饭碗。”他粮仓里堆成山的稻谷,在夕阳下泛着金红的光,像给“北大仓”的称号镀了层金边。

黑土地上的城市群

往东走到牡丹江那会儿,我差点被早市的人流挤成煎饼果子。卖粘豆包的大姐边装袋边唠:“咱这旮旯五十来万人,赶集比过年还热闹!”后来查数据才明白,像这样卡在50-100万人口档位的中等城市,黑龙江东南部就藏着四颗“冻梨”——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特别是鸡西,67万城区人口在四城里拔了头筹。

最让我震撼的是大庆。当出租车驶过磕头机林立的原野,司机老张拍着方向盘:“这铁疙瘩养活了三代大庆人!”128万人的城市骨架里,去年硬生生扛出2862亿产值。在铁人纪念馆,看着王进喜跳泥浆池的雕塑,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工业血脉”。

鸡西的黑色宝藏

有回搭顺风车去鸡西,开矿的刘师傅指着车窗外墨绿山峦:“这底下埋着两样宝贝——煤是咱的饭票,石墨是娃们的学费。”他说的65亿吨煤炭储量,让鸡西稳坐煤城交椅;而9.76亿吨石墨矿藏更了不得,全球七成的鳞片石墨都在这儿刨出来的。我在恒山区见过刚下夜班的矿工,满脸煤灰却笑得灿烂:“挖完煤挖‘黑金’,咱这老矿城可算赶上趟了!”

边境线上的新故事

在密山口岸等通关时,做俄货生意的王姐递给我块提拉米苏:“现在发货比送孩子上学还勤快。”她身后十几辆重卡正排队出境,车头“中俄跨境物流”的标牌格外扎眼。据说鸡西两个国家一级口岸,早把“边境”熬成了“聚宝盆”。

去年在鸡西经开区参观更开眼界。石墨烯实验室里,90后研究员小陈举着透明导电膜比划:“煤城产的这玩意儿,明年要装进折叠屏手机咧!”他们硬是把石墨产值做到60亿,让老矿工嘴里常念叨的“点石成金”成了真。

转型路上的烟火气

夜市撸串时遇到返多创业的小赵,他举着啤酒瓶感慨:“以前回来只能下井,现在搞电商卖山货,连俄罗斯老毛子都夸咱榛蘑香!”他说的“三大战略”“四大产业”我不太懂,但满街新开的石墨文创店、跨境电商馆倒是眼见为实。

清晨在穆棱河畔遛弯,晨练的大爷指着对岸的工地:“高铁站快修好了,往后去哈尔滨能省两钟头。”塔吊转动的剪影后,是政府报告里反复提及的“一都五基地”蓝图。或许真像当地人念叨的,这座67万人的城市,正憋着劲儿要往百万人口俱乐部里冲呢。

离开黑龙江那天下起小雪,列车驶过三江平原时,收割后的稻茬在雪被下鼓起连绵的曲线。忽然想起老李的话:“黑土地睡着也在长力气,开春又是满垄好庄稼。”这话放在黑龙江身上,倒像是个鲜活的隐喻——冰封时节蓄力,化雪之日勃发。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