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曾说:中美已不再在意怎么避战,更重视考虑何时、因何事发生

2025-11-22 15:45:57 95

2025年9月,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公开说,“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听起来像在安抚市场,但你看他背后的动作,哪有一点“无意”的样子。就在同个月,美国众议院刚通过2026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不仅继续加码对台军售,还要推进让台当局参加2026年的“环太军演”。目的写得明白,就是为了“强化台湾防卫能力和韧性”。这个表述,说是防卫,其实就是逼近中国底线。

美国嘴上喊不打,手却一直伸过去。几乎同时间,中国这边从武器研发到阅兵展示,全都迎着对手来。2024年11月的珠海航展开始亮相新概念武器,2025年九三大阅兵更是直接秀了“燎原1”舰载激光武器、五型五代隐身战斗机,还有“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一场阅兵,像在告诉世界,准备好了,不惹事,但不怕事。后面长春航空展又拿出歼6改的无人机,这动作,很明显是在提醒,美国别在台湾问题上玩火。

其实把这些拼起来看,就能明白德媒《日报》为什么在2025年时那样写。文章的意思是,不管中国还是美国,现在都不太关心怎么避免战争,倒在想:如果真躲不过,那什么时候爆发最好,因为什么由头最合适。说这话有点冷峻,但确实有现实依据。因为过去十年里,中美之间的“临界点”一次次被预测、一次次缓解。

比如2016年的南海对峙。一边是美国双航母编队闯入南海,一边是中国海军立刻出动上百艘舰艇构成演习阵列,东风21D导弹也高高架起。当时不少外媒吓坏了,说这简直是古巴导弹危机再临。可结果呢?美国自己先退了。那场近乎满弓的态势,一夜之间就松了。整个外界的“要开战”的预热被掐断,各国智库后来都被打了脸。

这就是中美关系的奇特之处,能吵到硝烟味出来,却总能在最后关头收手。从2016到2025,外媒几乎每年都预测中美何时开战,搞得像算命。时间节点一个接一个,到了点反而平静得很。智库们没法,只能再改时间,再推一轮兵棋推演,就这么反复。久了连德国媒体都看不下去,《日报》直接用讽刺又谨慎的语气说:与其猜,不如承认双方早已默认战争可能真的难以避免。

这个判断看起来极端,其实挺贴切。因为中美关系早已从“防冲突”变成“控风险”。彼此的战略行动,不是在消除矛盾,而是在为“万一真开战”规划成本和收益。美国在立法、军演、军售;中国在装备展示、体制演练、心理准备。这种“平行备战”,其实比喊战争更可怕。

回到2025年那几个月,美国参众两院接连通过国防授权法案,这事分量重。里面的内容不止这些表面上的台海策略,还包括维持印太地区霸权的种种布置,几乎所有条款都指向一个目标:守住美式主导权。而中国与此同时的军事展示,更像是一种公开反击。你推一寸,我亮一尺。战争的概念,不再藏在桌下,已经成了摆在桌面的筹码。

关键就在这里,双方都在接受一个现实:不谈“是否打”,而是谈“怎么打”。这话听着危险,但你看德媒《日报》的用词,“如今中美已经不再关心如何避免战争”,其实就是这一层意思。这个趋势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从无数次退让和试探里积累出来的。每次危机都没爆发,但每次缓解之后,两边的底线都更清晰。

如果再往前看,美国防部、智库、印太司令部各种“武统时间表”炒作不断。从2024年3月的那次“军事威胁”炒作开始,到2025年的政策落地,全都是一条线。台海被塑造成棋盘,美国拉着台湾上桌,中国则明确回应“不要用自身的霸权逻辑镜像中国”。这句话分量很重,不只是外交辞令,而是把美国的战略心态剖开了。美国习惯让别人照它的镜子看自己,可中国的镜子,不是它的样子。

很多人说中美必有一战,这种判断看似激烈,但有它的逻辑。问题是,大家都预测“哪天打”,从没算过“打的目的”。如果真爆发,它不会是意气之争,而是经过精密算计的行动。德媒之所以说两国都在考虑“何时”、以及“因何”,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战争不再是突发,而是变量。

去看中美的技术竞赛和金融对抗,也能印证这点。武器上的升级和政策上的立法,其实都在测试彼此承受度。比如九三大阅兵上那五型五代隐身战斗机,一次亮相就足以让对面重新计算军事态势。而美国的国防授权法案里为什么要加码对台军售?原因不单是出货,更是一种“延缓”。他越加码,越能让对方投入更多维护安全,这就是成本战。

中美竞争已进入“备战而不爆发”的阶段。这种局面,比真正的冲突更复杂,因为它让所有国家都得随时调整立场。欧洲就被夹在中间,一边怕战争影响贸易,一边看着美国主导整合印太局势。德媒会在此时提出这样的观点,也算是提醒,世界格局不是哪一天重构,而是在每一次“差点”中被悄悄改写。

说到底,中美都清楚一件事:这场博弈不会轻易结束。和平与战争之间的界限,被拉得越来越细。所有姿态都像在练习,真正的关键不过是找那个触发条件。谁先动,谁就得准备承受代价。两边的态度早已摆明,一个要求别人别拿霸权逻辑看自己,一个嘴上说无意冲突却不断签法案。看似互相制衡,实则都在定自己的底线。

这就是如今的现实:中美都在准备,但谁都不想第一个出拳。而局势的走向,不是看谁更强,而要看谁更能忍。这种忍耐不代表软弱,而是战略。全球的大气压,就被他们这样一点点挤出形状。

等历史再过几年,人们回头看2025,会发现真正的关键不在战争有没有爆发,而在它被推迟的每一次,那是双方都在默默计算的时刻。

恒盛娱乐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