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可思议!美国情报称霹雳-15射程长因华为窃取人工智能技术

2025-11-21 16:14:35 137

文章由功夫鱼出品

前 言

2025年,有个关于“中国靠华为偷AI技术让导弹变得更厉害”的消息传出,结果让美国情报机构成了众人取笑的对象。一边声称阿联酋公司传递技术,一边又拿三年前就装备的导弹当“证据”,这时间线都没理清楚。

不过,这荒谬的背后可是藏着一些值得琢磨的东西,为什么美国偏偏要把民用企业和导弹技术绑在一块儿呢?明知道逻辑漏洞百出,也非得翻旧账、炒作个不停,挺有意思的是,他们越是喧闹,越把自己隐藏得更深,坦白讲,暴露了个他们不愿意面对的真相。

漏洞百出的“技术转移”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美国嘴里的“技术转让”逻辑,真是荒谬得像个笑话一样。他们说G42是阿联酋的顶级人工智能企业,还宣称这家公司掌握着连美国军方都还没完全搞定的导弹轨迹优化技术。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G42的情况,不难发现,这家公司主要专注于云计算和航天卫星的数据服务,股东里还包括微软和阿联酋的主权基金,跟军工产业根本扯不上关系。这么一看,纯粹是个做民用AI的企业,怎么可能突然掌握“改变空战规则”的导弹核心技术呢?这就像是一家做外卖软件的公司,突然说自己藏着能造火箭的秘籍,谁信啊。

再看华为那边,中国国防部早就讲得很清楚,华为纯粹就是家民营企业,没有任何军方的背景,平时接触的都是通信设备、数据中心硬件这些民用产品,就连导弹的图纸长啥样,估计都没见过。

美国硬是要把华为和导弹技术扯在一起,就像说卖家电能搞坦克一样,根本毫无根据。更有趣的是,任正非之前就反驳过类似的说法:“美国都没搞出来的技术,我去哪偷?”如今看来,这话真是啪啪打脸,美国自己都还没掌握双脉冲火箭发动机、氮化镓AESA导引头这些核心技术,倒是倒过来指责中国偷窃,这不是自露短板嘛。

霹雳-15的射程密码

说起导弹技术,咱们得仔细说说霹雳-15怎么能射得那么远,它的关键秘密其实不是啥AI软件,而是真正的硬核技术——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这玩意儿才是拿命拼的硬实力。

要说传统导弹的发动机,大伙都懂,点火后它就一口气烧燃料,飞到后半截就只能靠惯性滑行了,速度越跑越慢,射程就跟着缩水。而双脉冲发动机就不一样啦,它能像开车换挡一样,分两次点火。一开始点火,把导弹推到高空,然后就关机,省点燃料,等快要到目标那会儿,再次点火,瞬间猛冲,既延长了射程,又能保持高速,让敌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和躲避。

就拿2025年5月那场印巴空战来说,巴基斯坦还用了外贸版的霹雳-15E,展板上写的射程只有145公里,结果实战中直接在190公里外把印度的阵风战机击落了。

这还只是出口版本,性能上有点限制,解放军自己用的霹雳-15射程肯定会更远,海外专家猜测至少得在200公里以上。而反观美国目前主打的AIM-120D导弹,最大射程只有160公里,而且这数据其实也不太靠谱,主要靠算法优化飞行路径,不是硬件上的突破,就像玩游戏的时候为了让画面更流畅,把画质调低一样,看着目标好像达到了,实际上性能也打了点折扣。

更让美国觉得焦虑的是,他们用来跟霹雳-15比的AIM-260导弹,还得慢悠悠地搞到2025年才基本成型,连个靠谱的信心都没有。

之前美国也试图搞双脉冲发动机,可受到F-22、F-35弹舱尺寸的限制,发动机的小型化一直没突破,最后只能靠软件优化来凑射程。

这种“靠硬件不行靠软件补”的办法,跟中国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当看到霹雳-15在战场上的表现出色,霹雳-17也突然亮相,美国着急了,就想出“偷技术”的招数来抹黑中国。

美国的施压套路

说起G42和华为的合作,其实就是一场正常的商业合作,华为为G42提供数据中心设备,协助他们搭建云计算的平台,在国际科技合作中,这种事还算常见吧。

其实美国对于盟友和中国做生意这事儿,总是看不顺眼,尤其是针对华为这类他们一直想打压的企业,于是各种施压手段轮番上阵。刚开始,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找G42董事长聊了会儿,质问他们“隐瞒和中企的合作”情况,紧接着中情局又去查G42的子公司,甚至还用制裁来吓唬他们。

到最后,阿联酋这边还是扛不住压力,2023年10月,G42宣布彻底断了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关系,转而与美国的OpenAI等公司展开合作。

福布斯当时就说,这就是“选边站”的无奈。为了搞好AI产业,阿布扎比只好舍弃了中国这个靠谱的合作伙伴。而华为也因此失去了中东的大额订单。本来是正常做生意,结果却莫名其妙地卷入一场所谓的“技术窃密”风波里边。

这两年过去了,美国又把这事儿翻出来炒了炒,说白了嘛,心思很明显,一个是拜登政府希望在大选前搞点成就感,给选民腾点信心,表现自己“打压了中国科技”;另一个则是美国那些鹰派们想敲敲阿联酋的警钟,提醒他们别忘了之前的“前科”,以后得乖乖听美国的话。

他们越是这么折腾,就越暴露出焦虑的心情。技术赶不上别人的时候,把对手说成“作弊”,就成了他们自我安慰的唯一出路。

结语

其实懂行的人都清楚,中国军工的提升从来不是靠“抄”,而是靠无数科研人员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双脉冲发动机的攻关到AESA导引头的技术突破,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他们日以继夜的钻研和不断试验。就像霹雳-15,从2015年试射到2025年正式装备,十年间不断完善优化,才造就了现在的实力。

与其费心编织“偷技术”的故事,不如认真想着怎么提升自己导弹的水平。毕竟,用造谣来说事,挡不住别人不断前进。当霹雳-15静悄悄地挂在歼-20的弹舱里,外贸版导弹在实战中靠实力证明自己,这些都才是最有力的回答。

恒盛娱乐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