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外长透露,俄方已转达以色列 “无意再战”的消息

2025-11-20 02:18:57 73

最近中东又让人睡不着觉。

伊朗和以色列尚未正式开战,但双方部队早已拉满战备等级——机场戒严、雷达全开、导弹阵地进入临战状态。

分析人士紧盯日历:10月底会不会再爆冲突?

过去几年,这片土地从未真正平静。

可就在剑拔弩弩的当口,一个反常消息突然传出:以色列通过俄罗斯向伊朗递话——“无意再战”。

这话太反常。

这几年,以伊之间的“影子战争”几乎从未中断。

德黑兰街头高级军官被炸死;纳坦兹核设施遭遇网络攻击导致断电;红海油轮接连遭袭。

双方早已不是你来我往,而是打一场谁都不承认、但谁都心知肚明的长期消耗战。

现在突然说“不想打”,难免让人怀疑:这是真心求和,还是战术性缓兵?

关键在于,这不是小道消息,而是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电视访谈中亲口证实。

他说,10月7日前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明确表示“无意与伊朗再次爆发战争或军事冲突”。

随后,俄罗斯将此信息转达德黑兰。

这不是普通外交传话,而是一条极其特殊的渠道——在中东火药桶里,能同时被以色列和伊朗接受的中间人,全球可能只有普京。

为什么?

因为俄罗斯在中东的角色太复杂。

它既与以色列在能源、反恐领域合作,又在叙利亚问题上与伊朗并肩作战多年。

更关键的是,几个月前,俄伊刚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整整47项条款,几乎将两国深度捆绑。

这份条约不是外交辞令堆砌的空壳,而是实打实的战略协同:军事、能源、金融,样样动真格。

军事上,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两国在军事技术合作上“没有任何限制”。

这话轻描淡写,分量极重。

伊朗防空系统长期是软肋。

面对以色列F-35隐身战机,老式俄制S-200或国产“巴瓦尔-373”根本无法有效拦截。

但现在不同了。

最新一批俄罗斯制造的防空装备已交付伊朗。

具体型号未公布,但伊朗军方透露,这批装备“第一时间部署至战略要地”,显然针对空中打击威胁。

伊朗手里多了一张新牌——这张牌能否挡住突袭尚不确定,但至少提供了更多战略回旋空间。

能源领域动作更大。

里海蕴藏巨量油气资源,但因技术、制裁与航道控制,伊朗长期难以大规模开发。

如今俄罗斯带入深海开采技术,双方联合建设跨里海能源专线,甚至规划全新液化天然气出口通道。

这条通道完全绕开霍尔木兹海峡,也绕开西方控制的传统运输路线。

这意味着,即便美国持续封锁,伊朗仍能将能源输出,且买家不止一个。

这种合作,已超越买卖关系,是在西方主导能源体系之外另起炉灶。

最狠的是金融层面。

条约白纸黑字:三年内将本币结算比例从10%提升至70%,并共同开发独立于SWIFT的结算系统。

SWIFT是全球银行转账的“高速公路”,美国借此可随时切断一国国际支付能力。

伊朗被制裁多年,吃尽苦头。

如今俄伊联手打造替代通道,虽短期规模有限,但长远看,等于在金融围堵墙上撕开一道口子。

哪怕只是象征性突破,对伊朗也是巨大支撑。

所以问题来了:为何是以色列先开口?

且选在10月初这个敏感节点?

有分析认为,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巨大内部压力。

加沙战事持续近两年,伤亡攀升,国际舆论日益不利,连美国国内也开始质疑。

特朗普已在2024年大选胜出,明年1月将重返白宫。

他在中东政策向来难以预测——可能对伊朗更强硬,也可能突然转向和谈。

这种不确定性迫使内塔尼亚胡提前布局。

但伊朗显然不信。

阿拉格齐在访谈中直言:“从逻辑上讲,以色列目前既无能力也无准备再次对伊朗发动攻击。”

这话表面分析对方实力,实则暗含两层:第一,我们清楚你的底牌;第二,你说不想打,我们也不信。

过去几年,以色列多次玩“先示弱再突袭”套路。

2020年苏莱曼尼被炸死前,美方还称“局势降温”;2021年纳坦兹核设施爆炸前,也有渠道传出“对话窗口打开”。

结果全是烟雾弹。

因此伊朗反应冷静,甚至冷峻。

一方面确认收到信息,另一方面强调“这不会改变我们对地区局势的判断”。

武装力量继续全面戒备,导弹部队照常演练,网络战单位未停手。

更值得注意的是,阿拉格齐特意重申:伊朗永远不会加入《亚伯拉罕协议》。

这不是客套话。

《亚伯拉罕协议》由特朗普第一任期末推动,促成阿联酋、巴林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

在德黑兰看来,这等于背叛巴勒斯坦。

与一个“实施种族灭绝的政权”谈正常化,等于放弃自身道德底线。

这句话既是对外宣示,也是对内凝聚共识——我们与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

普京选择在此时公开传话,绝非偶然。

他未私下递信,而是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峰会上当众披露。

这明显做给全世界看:第一,展示俄罗斯在中东仍有不可替代的调停能力;第二,提醒以色列“别以为没人盯着你”;第三,给伊朗吃定心丸——你看,我帮你把话听到了,也传回去了。

俄罗斯重返中东的野心早已显露。

几年前,叙利亚阿萨德政权风雨飘摇,俄罗斯在塔尔图斯的海军基地岌岌可危,外界一度认为莫斯科将彻底退出中东。

结果它转身与伊朗签署47条全面条约,在叙利亚之外另立支点。

伊朗有地缘位置、抵抗意志、能源资源,缺技术、装备与国际空间;俄罗斯有技术、军事经验、安理会否决权,缺中东立足点与能源出口新通道。

双方一拍即合。

别忘了,俄罗斯自身正被西方围堵。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欧美制裁层层加码,经济压力巨大。

此时在中东搞大动作,既能转移美国注意力,又能拉拢坚定盟友。

有分析认为,普京最希望美国不得不将战略重心从东欧部分转向中东。

一旦中东再起大火,华盛顿将左右为难,莫斯科则可争取喘息空间。

但即便以色列真不想打,局势也未必稳住。

中东从不只有两个玩家。

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民兵组织……这些伊朗“代理人”未必完全听命德黑兰。

有时,一个地方武装的误判就可能点燃整片火药桶。

更别说以色列国内强硬派——军方部分人一直主张“先发制人”,认为拖得越久,伊朗核能力越难遏制。

当前局面极其微妙:表面递橄榄枝,实际加紧备战。

伊朗加速部署新防空系统;以色列在内盖夫沙漠秘密测试新型钻地弹——据传可穿透60米混凝土,专攻地下核设施。

网络空间同样激烈。

德黑兰电力公司近期遭遇大规模DDoS攻击,虽未造成大停电,但明显是试探性进攻。

这种“边谈边打”状态,可能长期持续。

有网友比喻:这像两个拳击手,一边台下递烟说“兄弟别打了”,一边后台疯狂缠手带、擦凡士林,眼睛死盯对方。

谁先眨眼,谁就可能输。

真正令人担忧的,不是全面战争突然爆发,而是低烈度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失控。

比如某天一艘油轮在霍尔木兹海峡被炸,以色列立即报复伊朗驻叙领事馆,伊朗再令胡塞武装袭击以港口……一环扣一环,无人能拉住。

历史上太多大战,皆由小摩擦滚成雪崩。

俄罗斯角色愈发关键。

它不像美国那样鲜明站队以色列,也不似某些欧洲国家只会喊“呼吁克制”。

普京手握实打实筹码:能与内塔尼亚胡通话,也能让阿拉格齐认真倾听。

这种“两边都认”的地位,当今世界几乎唯一。

此次公开传话,或许不只是传递信息,更是在测试各方反应——看以色列是否真心,看伊朗是否会松口,看美国是否跳出来搅局。

但普京再有手腕,也改变不了基本事实:伊朗与以色列的根本矛盾短期内无法化解。

一个是什叶派主导的“抵抗轴心”核心,一个是犹太复国主义建立的地区强国;一个要驱逐美国势力,一个要确保绝对安全;一个支持巴勒斯坦武装,一个视哈马斯为死敌。

这些结构性对立,不是一次电话、一份条约、一句“不想打”就能抹平。

最可能的局面,是继续“冷和平”——不正式开战,但小动作不断;不彻底翻脸,但信任归零。

以色列可能暂时收敛对伊朗本土直接打击,转而加强网络攻击与情报渗透;伊朗则继续通过代理人施压,同时加速核技术突破。

俄罗斯就在这中间穿梭,一边做生意,一边刷存在感。

普通伊朗人与以色列人其实都不想打仗。

德黑兰年轻人在社交媒体抱怨:“连面包都买不起,为何为政治家野心送命?”

特拉维夫市民也在街头举牌:“够了,我们要和平,不要更多葬礼。”

可惜,民意在地缘政治巨轮面前,常常无力。

但并非毫无希望。

人类历史上许多看似无解的死结,最终因意外转机而松动。

也许特朗普明年上台后会拿出谁都没想到的新方案;也许伊朗内部政治格局生变;也许某次危机真逼得双方坐到谈判桌前。

谁知道?

眼下能做的,是紧盯细节:普京下次与谁通话?

伊朗防空系统部署到哪?

以色列军演规模是否扩大?

胡塞武装袭击频率如何?

这些碎片拼起来,或许是下一场风暴前兆,也可能是和平微光。

中东这盘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没人敢掀桌子,也没人愿先收手。

正如阿拉格齐那句大实话:“不能排除对方有欺骗可能。”

所以,各方睁大眼睛,绷紧神经,等着看谁先落子。

恒盛娱乐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