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流量至上背后:林永健揭影视潜规则,品质创作何以为继?

2025-10-26 04:07:29 56

林永健的一篇针对娱乐圈现象的文章,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这篇文章道出了当下影视圈许多让人不适的潜规则。乍一看,似乎是老生常谈的抱怨,但细思极恐,我们发现,娱乐行业的一些顽疾,早已暗流涌动,甚至很多人对此习以为常。

文章中提到的某些“顶流演员”,进入剧组自带编剧团队,对剧本进行随意改动,不仅加戏删戏,还直接篡改角色的设定,导致最终成片让观众满脸问号。这一现象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但其实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找到隐秘的联系——你记不起有几部国产剧到底讲了什么,但可能会记住某位演员带着某某明星气场站满屏。剧情如何,他们才不关心,反正只要流量够大,票房就稳了,资本笑得合不拢嘴。

说到流量明星,大家或许会想起多年前被广泛热议的一句话:“不红就是原罪,红了什么都对。”郝蕾曾在节目中说过这句话,如今想想,这种话简单粗暴到让人心里咯噔,但超级扎实。娱乐圈的逻辑已经被流量版图完成“霸占”了。剧组看中的往往不是作品的质量,而是演员的粉丝基数,甚至有些演员都变成了资本的代言人,不需要揣摩角色,只要出场自带光环、就能赚满关注和流量。

导演不制止吗?林永健在文章中直言,导演并不总能掌控局面。这个答案乍听之下很抓狂,却是真相。大型制作需要投资,投资靠资本,资本瞄准的却是流量效应。如果剧组敢得罪了流量演员,招致粉丝倒戈,资本撤离,项目可能直接流产。到最后,导演只能忙着化解戏内戏外的矛盾,为流量演员“兜兜转转”服务,而全然顾不上剧本是否好,效果是否优。

这一现象的历史不长但却根深蒂固。翻看电视剧的产出史,你会发现,曾几何时,演员挑剧本是选自己合适的角色,而导演挑演员是看彼此的契合度,层层甄选之后,整体的作品才有质感。反观现在,红的人什么角色都可以演,完全不考虑适不适合。明明是备战抗战片,却要选一个青春偶像做男主;明明是职场剧,却硬要加戏成偶像剧……换句话说,他们无比珍惜镜头多寡,但对镜头中的自己在讲什么故事,他们未必上心。

看到这里,吃瓜群众突然悟了:这不仅是娱乐圈的事,这种表象背后的逻辑竟然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生活中存在功利思维,类似怪现象就会层出不穷。有人拼命想要站“C位”却忽略了是否胜任,有人只听高薪诱惑却不问岗位适配,总之能比别人更“红”就万事大吉,为何会这样?因为功利永远在驱使,至于作品质量和职业操守,只能让步,甚至退居二线。

回归到本文,不管林永健说的这些顶流是谁,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给整个行业和社会敲响了警钟:流量当然重要,但它不能够左右一切。当利益绑架了品质,消费者的信任只会被慢慢蚕食。文化作品不仅仅是工具属性,还是民族精神的表达载体。倘若我们放任这些流量至上的现象继续扩散,文艺创作的底线能维持到什么时候?

流量经济真的能撑起一切?高质量的作品不应该成为创作者的基本追求吗?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文化产业面前,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作为文化内容的消费群体,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部带着“大制作、大明星”标签的作品?

恒盛娱乐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