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不要的天然气,我们为何等了十年?这盘棋下得真大

2025-09-11 04:50:35 105

“十年了,价格还没谈拢,这事儿估计黄了。” 去年还在饭桌上听一位搞能源的朋友这么念叨。谁能想到,就在九月,那支停在备忘录上十年的笔,终于落了下去。

消息传来时,没掀起太大波澜,毕竟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还在阅兵上。但对懂行的人来说,这份牵涉中、俄、蒙三方的天然气协议,不亚于一次小型的地壳运动。

西伯利亚的亚马尔-涅涅茨地区,一片荒凉的冻土,却是俄罗斯天然气的“心脏”。那里的乌连戈气田,世界第二大,几十年来,它的使命只有一个——向西,再向西,把蓝色的火焰送到欧洲。几年前我去那里,当地的行政人员还指着远处的管道跟我开玩笑:“看,那就是给你们中国的。” 我当时一笑置之,那会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东西两边卖的完全是两套系统,井水不犯河水。

现在看来,历史这东西,真挺会开玩笑的。

那条在波罗的海底沉睡的“北溪”管道,输气量是每年550亿立方米左右。而这次新签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设计输送量是每年500亿立方米。这两个数字摆在一起,意味深长。就像一个茶馆关门了,熟客们正发愁没地方去,街角立马开了家新的,还挂着同样的招牌。

这背后,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肉眼可见的焦虑。欧盟委员会的计划很明确,2027年底前,俄罗斯天然气进口清零。去年,Gazprom手里就有6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没卖出去,比阿联酋一年的产量还多。再找不到大买家,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然,我们这边也不是谁的便宜都占。从海路飘来的液化天然气(LNG),一公斤要4块多,而管道气,算下来只要2块7。更何况,中亚那几个老伙计,像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自己家经济发展快了,天然气内需旺盛,对我们的出口量也开始往下掉。能源这东西,还是抓在自己手里踏实点。

于是,这条搁置了十年的管道,突然就成了双方的“最优解”。

这十年里,不是没拉扯过。据说咱们这边一直咬着,价格得参照俄罗斯的内部价,算下来一千立方米也就120多美元。可俄方想的是按亚洲市场的油气价格来,那可就奔着280美元去了。一来二去,谁也不肯松口。2015年刚提这事儿的时候,天然气价格还在低谷,后来一路涨,这事儿就更难谈了。

蒙古国在这盘棋里,角色也挺微妙。作为过境国,能收点过路费,还能用上清洁能源,解决首都乌兰巴托老大难的空气污染问题。但把能源动脉交到邻居手里,心里多少还是会有点嘀咕。哈萨克斯坦也曾想争取这条线过境,但莫斯科显然有自己的算盘,与其让一个能源市场的友商分一杯羹,不如扶持一个更需要自己的邻居。

现在,协议签了,这条耗资百亿美元的能源巨龙,终于要破土动工。它不仅是把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引向东方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把俄罗斯面向欧洲的整个能源基础设施,硬生生掰了个方向,接入了东方这台巨大的工业引擎。

以后再拧开家里的燃气灶,冒出的那簇蓝色火苗,没准真就是来自几千公里外的亚马尔冻土层。那火苗里,有地缘政治的冰冷算计,也有十年谈判桌上的口干舌燥,最终都化成了这点寻常人家的温暖。世界就是这样,宏大的叙事,最后都得落在柴米油盐上。这笔买卖,到底谁更划算一点呢?

恒盛娱乐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