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未抵北京,震慑先行一步,德国连环3次挑衅,中方态度强硬

2025-11-25 01:50:43 87

代表未抵北京,震慑先行一步,德国连环3次挑衅,中方态度强硬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订的访华行程突然“暂缓”,电话里他表达了“希望重启”的愿望,但行动层面却涌出三道逆风。第一道逆风来自计划随团而来的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他在布鲁塞尔对媒体说,若中欧贸易继续走低,欧方应研究“报复工具”。这一表态甫一发布,立刻在经贸圈投下石子。  第二道逆风是安世半导体控制权争议。荷兰政府以“安全”为由,宣布对这家由中资控股的企业实施“强制接管”。德国经济部长赖希公开支持荷兰做法,并将其定性为“必要之举”。  第三道逆风是所谓“柏林自由大会”。卸任的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蔡英文受邀到场并演讲,主办方正是柏林方面。此举无视中方早已划出的“最红红线”,同样发生在德方代表团启程前夕。

回看过去两年,德国经济已出现两年连负增长,汽车与机械制造出口对中国市场依赖度始终在高位徘徊。欧洲能源成本上扬后,德企生产成本水涨船高,外需却在全球不确定性中放缓。国内消费难以接住供给,所谓“产能过剩”真正困扰着柏林。  在默克尔任内,德方曾试图以“三板斧”稳固增长:一是引入俄气降低能源支出,二是借东欧劳动力压缩制造成本,三是扩大对华出口获得规模空间。北溪管道原本是这套组合拳的关键支点。2022年管线被炸,廉价能源断流,计划化为泡影。  接棒的朔尔茨政府冻结“北溪”扩建后,新的增长支柱尚未站稳,经济动能已见疲态。与此同时,全球制造版图发生位移,中国在电动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的出口份额节节攀升,直接压缩了欧洲传统优势产业的外部市场。

在这一背景下,德方高官的言行出现鲜明对比:一边希望访华寻找机遇,一边在多条战线对华施压。外界关注的“稀土牌”并未被中方主动提及,但过去几年里,中方针对双边争端推出的配额调整、清单管理、备案要求,已足够证明中国具备充足工具箱。  在经贸层面,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德贸易额仍超过2500亿欧元;德系车在华市占率保持18%上下;宝马、奔驰、大众在长三角、珠三角追加投资的计划未见收缩。中方主管部门重申,欢迎德企深耕中国,但合作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  外交场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近日表态,德方应以理性眼光看待中国发展,同步推动双边关系走稳走实。这一说法与过去的立场一致,信息清晰:大门敞开,前提是互利互敬。

横向比较,中欧之间的产业竞合度高于中美。在新能源车、机器人、绿色化工等领域,双方产品同台竞争的场景日趋频繁。欧方部分声音希望通过“去风险”策略减缓竞争压力,而更激进的声音则将视线转向贸易壁垒与安全审查。  相比之下,德政商界的“分裂唱本”愈发突出。企业层面强调订单与市场,强调“供应链稳定”;部分政客则将“价值观”“安全”置于商业逻辑之前。两种叙事交错,让对华政策呈现拉锯状态。  不久前,克林拜尔宣布将率团访问上海与北京,代表团成员包括化工、机械、汽车等行业龙头负责人。行程亮点是与中方讨论产业链对接和绿色金融。然而,代表团尚未起飞,外界已看到德方内部释放的矛盾信号。

追溯到俄乌冲突初期,部分欧洲国家担心在美俄互动中失去议价权,于是选择在冲突拉长中捆绑区域安全与能源话题。今天的对华经贸摩擦,同样显现出“拉高风险感知—寻求政策工具—再进入博弈”的路径。  在贸易规则层面,欧盟委员会已启动针对电动汽车补贴的反补贴调查。中方依法配合程序,同时保留采取适当措施的权利。过去中美关税回合的经验显示,链条越长、产业越多元,简单的“加码关税”难以改写供需关系,反而可能推高本地企业成本。

面对德方近期连番动作,市场关注点落在下一步互动。观察人士整理时间表后发现,2024年第二季度起,中德联合经济委员会、财金高级别对话将依次举行,技术性议题与政策分歧都将在谈判桌上摊开。这些机制安排不会因个别杂音取消,显示双方仍在维护沟通渠道。  截至目前,柏林并未对外宣布调整访华计划。假如行程成行,德方代表将直面中国企业界、监管层、地方政府三路主体的具体关切。能否带回足够成果,仍待现场交锋。  从取消、改派到再度请求安排,短短数周内出现三组博弈节点。信息清晰可见:对话窗口存在,但试探与拉锯会同步上演。只要各方回到规则框架,稳定合作的空间依旧宽阔。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