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奥在七国集团外交部长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至于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制裁的对象了”!

2025-11-24 19:55:16 186

一个国家动用了二万多项制裁,却被自己最高官员当众说出“已经没什么可制裁的了”——你是不是觉得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奥最近在七国集团会议后说的原话,直接把“黔驴技穷”这四个字写在了全世界的脸上。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原本被外界看作是杀手锏,结果连自己都承认已经没招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这些“看热闹”的普通人也不得不认真琢磨:制裁真的还灵吗?

很多人或许没注意到,这场制裁风暴其实正在改变全球的能源版图。美国和欧洲一开始一拍脑门,把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往外一踢,本以为能让俄罗斯经济一蹶不振,岂料人家直接掉头和中国、印度打得火热。2023年,中俄贸易额直接突破2400亿美元,俄罗斯能源出口对印度的增长也让人咋舌。谁能想到,印中成了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全球经济“势力版图”大洗牌。

更有意思的是,过去说到买卖石油、天然气,大家都认美元结算。可现在,俄罗斯和这些亚洲大国干脆用本币或者第三方货币结算,去美元化搞得有声有色。根据国际能源署和相关贸易年报的数据,越来越多国家不愿再单纯依靠美元。你想想,原本一刀切的制裁,结果让世界上最大的几个经济体“走得更近”,美元的威慑力也被稀释了不少。这波操作,美国人自己后悔了吗?

说起欧洲,简直是一出“制裁反噬自己”的悲喜剧。欧美联手对俄罗斯连下十九轮制裁大棒,看似声势浩大,但真正疼的却是自己。德国人去年冬天穿着羽绒服睡觉,法国人因为电价暴涨上街抗议。欧洲工厂不是关就是搬,美国却把高价天然气卖得盆满钵满。欧洲内部早就炸了锅,有些国家心里明白得很,再制裁下去,先倒下的可能不是俄罗斯,而是自己。网友调侃:欧洲成了美国的工具人,自己还在笑。

欧盟官员和经济学家也算是“醒了”。法国财长直接在公开场合吐槽:“我们制裁俄罗斯,结果欧洲经济下滑,俄罗斯GDP反而在涨,这逻辑通吗?”有份调研数据显示,欧洲不少企业因为担心二级制裁,不敢和新兴市场做生意,损失比俄罗斯还惨。这就好比你想让邻居难过,结果把自己家先点着了。怪不得欧洲现在对第20轮制裁各种犹豫,怕再这么下去,真有谁会挺不住。

把镜头再拉回美国,说到底,这场制裁戏码还是他们最爱用的套路。美国一直习惯用制裁当“低成本恐吓工具”,不用动军队,不流血,只要敲敲键盘、列个名单,对手就得乖乖就范。可现实证明,对“大块头”真不灵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教训还历历在目,现在对俄罗斯的“制裁大餐”,吃到最后,自己打了个饱嗝,对手反倒练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全球范围内,一场“去美元化”小风暴早就悄悄刮起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表明,2023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降到了58%,是近三十年来的新低。很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琢磨,能不能多用点本币,少让美元“卡脖子”。连老美自己的金融专家都警告,说制裁用太多只会让别人更有动力去找替代方案。到头来,威慑力没了,信誉也打了折扣,这买卖划算吗?

其实,这场制裁风暴对我们中国人也不是事不关己。你会发现,这几年我们国家在芯片、能源、粮食等领域的自主能力都在蹭蹭往上爬。比如芯片,2023年国产芯片市场占有率第一次过了20%。中国半导体协会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科技人员埋头苦干,民间创新热情高涨,国产替代正在悄悄“补短板”。不仅如此,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高位,能源进口渠道也比以前丰富得多。用一句大白话说,咱们越来越不怕外面的风雨了。

不少专家也发声,认为这场制裁风暴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清华大学的一位产业经济学教授在公开论坛上就说,要想不被人“卡脖子”,必须把产业链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自主自足不是口号,是活生生的现实需求。事实也证明,在全球“去全球化”趋势下,谁能把关键技术、产业链攥在自己手里,谁就不怕风浪。现在,很多企业正在加紧布局高端制造业、工业软件,力求在危机中逆势成长。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变化。

其实,普通人的生活跟这些国际大事看似遥远,其实息息相关。能源涨价,物价波动,全球供应链的断裂,最后都会传到你我手里。制裁本来是国家间的博弈,但最终埋单的,往往是普通百姓。美国的制裁大棒挥到今天,效果却越来越让人怀疑。对外的震慑力在消退,对内的自信心也在流失。世界的格局正在悄然变化,“谁怕谁”的游戏规则,也许很快就不一样了。

总归一句话,靠别人“封锁”别国,让自己变得更强,这条路在今天显然走不通了。真正能让人安心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你说是不是?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