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板块IPO遇冷并购逆势崛起,巨头布局推动生态创新跃迁

2025-11-24 01:22:32 179

各位看官,最近大健康板块的IPO可真是“闹心”。想当初,哪个不是手握项目就想着“上市即财富自由”,结果呢?港股加起来,现在近三分之二的新股股价都比发行价还低,更有甚者,上市前估值比最后轮投资还跌了超过两成。这不是市场的小打小闹,这是行业风向变了的明确信号。

为啥会这样?说到底,就是一级市场的估值逻辑和二级市场的定价规则彻底“掰了”。一级市场那帮投资人,一听“进口替代”“AI赋能”就兴奋得不行,估值给到天上去;到了二级市场,投资者一看,这产品还得砸钱研发,渠道费用哗哗流,哪有那么多故事可讲,估值立马“脚踏实地方”。这下好了,IPO非但没让人发财,反而成了“照妖镜”,照出了不少项目的虚胖。

这就叫“IPO流动性陷阱”。上市场面上风光无限,可早期投资者和创始人却被牢牢锁住,眼睁睁看着市值蒸发,想退出?难于上青天。IPO,从昔日的终点站,变成了现在的“围城”。

那现在咋办?产业并购成了香饽饽。2024年上半年,大健康领域的并购交易估值比2021年涨了15%,现金交易都占了七成。更值得注意的是,发起并购的不少是产业巨头,药明系、迈瑞、阿里健康这些名字经常听。为啥?因为并购不再是简单的“卖壳”,而是“战略卡位”。产业愿意掏溢价,就是看中了你那个技术、那个模式能跟自家业务“玩到一起”,产生“化学反应”。

某巨头收购一家亏损的AI诊断公司就是典型例子。这公司要按常规IPO,估计得被当成“亏损股”打折卖。可人家巨头不这么看,看中的是人家AI技术能接入自家庞大的诊疗网络,直接产生协同收入。收购后第一年就有利润,第二年就能扭亏为盈。这笔买卖,本质上就是为“战略价值”买单,不是为“财务利润”买单。

这种玩法,我们叫“并购的生态化反”。项目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了巨头生态系统中的一块拼图,能产生1+1>3的效果。这也解释了为啥产业敢给“未盈利”的创新公司溢价,人家算的是“生态账”,不是“财务账”。

对于咱们创业者来说,风向变了,得调整策略。未来三年,通过并购退出的案例肯定要超过IPO了。到时候,一批“并购驱动型”企业会应运而生,它们的目标不是独立上市,而是成为巨头生态里的一块不可或缺的“砖”。

吃瓜群众突然悟了,以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另一个让并购如此火爆的秘密武器,究竟是政策风向标的指引,还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机遇?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