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战役是俄乌冲突的关键节点,战争开始倾斜,耗停可能性很大

2025-11-22 14:05:24 113

11月初,顿巴斯平原上空腾起的蘑菇云宣告了红军城战役的残酷升级。 俄军一架苏-34战机投下重达3吨的FAB-3000航空炸弹,瞬间将乌军野外指挥部化为焦土,冲击波甚至掀翻百米外的装甲车。 这座战前仅6万人口的小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如今成为俄乌双方投入17万兵力反复争夺的“钢铁熔炉”。

俄罗斯国防部宣称已控制城市约70%区域,切断了乌军唯一出城公路;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却坚称“未被包围”,并亲临前线指挥反攻。 战场信息的严重分裂,让红军城化为舆论与炮火交织的“罗生门”。

红军城的战略价值源于其交通枢纽地位。 两条铁路干线与公路网在此交汇,如同顿巴斯防线的“心脏”,承担着乌军东部集群约40%的补给转运。 俄军若完全占领此地,向北可剑指乌军在顿巴斯最后两大堡垒——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向西则能直逼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撕裂乌克兰整个东部防线。

致命的是经济命脉的掌控。 城市西郊9.6公里处藏着乌克兰唯一仍在运作的焦煤矿,其产出维系着乌克兰濒临崩溃的钢铁产业。 俄军中央军区部队在10月底发起钳形攻势,仅用数天便切断红军城至米尔诺赫拉德的补给走廊,使乌军陷入“后勤地狱”。

俄军的战术呈现出精密化的“拆解”逻辑。 首先以FAB-3000等重型炸弹进行地毯式轰炸,摧毁乌军坚固工事和指挥节点。 随后派出10-15人规模的突击小组,沿轰炸打开的缺口渗透巷战,逐楼清剿。 这种“侦察-强击”组合拳下,乌军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多方向压力,陷入被动“添油战术”。

乌克兰的应对依赖两道防线:一是经营两年的地下坑道体系,可抵御152毫米炮弹直射;二是FPV无人机群猎杀俄军步兵。 但一名乌军士兵透露:“后勤线几乎被火力控死,弹药需要省着用,后面没了”。 为扭转劣势,乌军于10月31日奇袭莫斯科地区的斯科利采夫沃伊输油管道,摧毁三条燃料线路,试图扼制俄军机动能力。

普京在合围关键时刻抛出“临时停火邀请”,提议开放2-6小时窗口供国际记者进入战区。这一举动被解读为“杀人诛心”——既展示俄军控制战场的自信,又利用媒体曝光瓦解乌军士气。 乌克兰果断拒绝,担忧记者身份可能隐藏间谍,泄露防御部署。

与此同时,乌克兰国防部前副部长杰伊涅加在社交媒体承认“乌军已失去红军城控制权”,与总参谋部“仍在反攻”的声明形成尖锐对立。 这种内部分歧被俄方利用,大量播出乌军士兵投降视频:一名投降者描述,指挥官承诺的补给从未抵达,士兵们最终在战友劝说下集体放下武器。

红军城战役折射出战争第四年的残酷现实。 俄军通过军工产能提升,维持日均3万发炮弹的火力强度;乌军则面临西方援助“断崖式下跌”——2025年下半年欧洲军援下降43%,防空导弹和重炮弹药频频告急。

兵力差距同样悬殊。 顿涅茨克方向乌军中,外籍雇佣兵占比高达60%,本国士兵因连续动员已极度疲惫。俄军则投入包括空降兵、海军陆战队在内的精锐部队,采取“车轮战”消耗乌军有生力量。 一名前线军官形容:“每一栋楼的争夺,都要用几十条人命去填”。

截至11月3日,俄军控制红军城中心火车站、行政大楼及西北工业区,乌军残部被压缩至城西南约20平方公里区域。 但巷战仍未停歇,乌军突击小组利用地下通道夜袭俄军阵地,一度夺回部分街区。

战役连锁反应已显现。 北线塞维尔斯克陷入三面受敌境地,库皮扬斯克方向俄军同时控制75%区域。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承认局势“非常艰难”,但强调“不会放弃任何一寸领土”。 而俄军的目标明确:在冬季暴风雪来临前彻底拿下红军城,为明年春季进攻克拉马托尔斯克积蓄势能。

硝烟散尽后,红军城的废墟上只留下一道无解命题:当战争沦为纯粹的资源消耗,一方依靠钢铁产量,另一方依赖盟友耐心,究竟哪一方的“耐力”会先被撕开缺口?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