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万块GPU豪赌!韩国总统拉四大财阀围猎黄仁勋,却暴露创新软肋

2025-11-22 00:05:52 193

26万块GPU豪赌!韩国总统拉四大财阀围猎黄仁勋,却暴露致命短板

一场围绕AI算力的超级赌局,正把韩国推向国际科技竞争的前台。

韩国总统李在明联手本土四大财阀,集体找上英伟达CEO黄仁勋,一口气砸下26万块GPU的订单。

表面风光,背后却是韩国在算力自主和技术创新上的集体焦虑。

这出大戏从一场炸鸡宴拉开序幕。

10月30日傍晚,首尔江南区一家名为Kkanbu Chicken的炸鸡店突然成了焦点。

黄仁勋和李在镕、郑义宣等财阀掌门人围坐一桌,边啃炸鸡边谈合作,店门外挤满了记者。

隔天,李在明总统在APEC峰会期间正式与黄仁勋会面,四大财阀全员到齐。

那笔26万块英伟达最新GPU的采购计划,就在这几场会面中敲定。

这笔订单有多夸张?

韩国今年八月设立的“国民增长基金”规模高达100万亿韩元,原本就是为AI等战略产业备足弹药。

如今,这笔钱终于落地砸向实处:

政府计划用5万块GPU打造主权AI平台;三星和SK各拿5万块,建设号称“亚洲最大”的AI数据中心;NaverCloud拿下6万块发力云计算;现代汽车则专注自动驾驶研发。

各家分工明确,动作迅速,仿佛在玩一场“AI大富翁”。

但热闹背后,韩国的算力短板也暴露无遗。

到2025年初,韩国国内的高性能GPU存量预计只有6.5万块。

现在一口气要翻四倍,就像买下顶级跑车却还不会开——硬件到位了,驾驭能力却没跟上。

韩国为什么这么拼?

答案很简单:在AI时代,算力即话语权。

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韩国不甘心只做产业链上的“零部件车间”,而是想争夺领头羊的位置。

可问题在于,韩国的“财阀模式”是一把双刃剑。

它能快速调集资源,像给国家队打了一剂强心针。

但财阀体系高度集权、家族传承的机制,往往抑制了创新活力。

就连三星会长李在镕今年三月也公开坦言,企业动力不足,技术竞争力下滑,缺乏大胆突破的勇气。

更尴尬的是,在AI核心部件高带宽存储器(HBM)上,三星甚至被同国的SK海力士甩在后面。

直到今年,三星的HBM产品才通过英伟达认证,而SK海力士早已独家供货第五代12层HBM产品。

这种“硬件能买、创新难追”的落差,成了韩国AI战略的软肋。

韩国的社会结构像一支明星球队——财阀作为队长调度有力,可一旦涉及交棒换代、引入新思路,老问题就浮现出来:股权集中、透明度低,难以适应现代创新管理。

这种矛盾曾让韩国在智能手机时代先登顶后失速,如今在AI赛道上再次面临考验。

那场炸鸡宴的账单不菲,总共250万韩元,最后由李在镕买单。

黄仁勋回赠了一台印着DGX的AI计算机,附上的卡片写着:“致我们的合作和世界的未来”。

这一幕象征意义十足,但外界更关心的是:韩国囤积的这些芯片,真能变成自己的技术底气吗?

如果只靠采购替代创新,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就像韩剧里常见的设定——表面光鲜,内里暗涌翻腾。

韩国计划在2027年跻身全球AI三强,但只有自主创新才是真正的“主角剧本”。

也有人质疑,这种“硬件军备竞赛”会不会又是泡沫一场?

韩国的思路似乎是:先把硬件堆起来,软件和算法自然能跟上。

可创新不像组装电脑,不是插上显卡就能跑。

它更像烘焙,光有顶级烤箱不够,还得有好配方和好手艺。

财阀能砸钱、能抢资源,却未必砸得出原创技术。

当然,韩国模式也有其优势。

政商联动能让国家意志迅速落地,这种执行力在亚洲“算力竞赛”中十分关键。

日本、新加坡等对手也在加速布局,韩国选择抢先押注,用资金和规模抢占身位。

这就像足球场上的“高位逼抢”,抢到球权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破门还得看整体配合与技术功底。

或许,韩国人骨子里的那股拼劲,正是他们敢下重注的底气。

一边是对技术自主的渴望,一边又离不开全球化分工——这种拉扯,像极了韩国从“汉江奇迹”一路走来的发展轨迹:冲劲十足,隐患犹存。

很多人会问:韩国这步棋到底值不值?

短期看,砸钱买算力确实能快速见效,但想持续领先,没那么简单。

只有在算法、芯片设计等底层领域筑起自己的护城河,韩国才能真正坐稳AI牌桌。

炸鸡宴已散场,AI赛道才刚鸣枪。

韩国能否把硬件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看未来几年能不能打破对外依赖、补上创新短板。

26万块GPU是敲门砖还是纸老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真正值得期待的,是这个“财阀国家队”能不能突破那道看不见的创新天花板。

#热点观察家#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