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挂断电话,德国连开2枪,祭出“核选项”,逼中国交出稀土

2025-11-21 05:17:58 121

德国这次是真的火气不小。话才说出口,外媒就开始炒,动用欧盟的《反胁迫工具法案》去回击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这个法案可是2023年才生效的“底牌”,平时连碰都不碰,因为一旦用起来,限制贸易、服务,甚至直接卡外国投资和公共采购,等于把目标国家企业赶出欧盟市场。德国居然把它摆上桌,喊出“核弹级工具”来吓中国,你说是虚张声势还是要真干?

其实导火索很清楚。中方最近收紧稀土出口,这不是针对谁,而是整体管制,可偏偏稀土是西方高科技和新能源的命门,欧洲那边立马感到脖子被卡。已经有一些企业因为缺货暂停生产,这种场面,欧盟当然着急。于是,赶在10月21日,欧盟贸易专员谢夫柯维奇和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来了一场足足两小时的视频通话,从头到尾聊的就是稀土。

两小时很长,不是寒暄,而是因为问题复杂。对话没谈出具体结果,谢夫柯维奇就马上邀请中方几天后去布鲁塞尔当面协商。这种速度,已经说明欧盟心里着火了。

然而,着火归着火,欧洲内部开始冒出各种奇怪想法。法国提议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德国直接抄起《反胁迫工具法案》当大锤。波兰也跟着起劲,这种三方合唱在过去并不常见,尤其德国以前还算稳。现在不仅在政策上喊强硬,连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都出来说,欧洲对华要更“攻击性”,还断言“中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要中国”。这话信心满满,但一听就知道,美国那套说辞已经传到了柏林。

为什么说是美国那套?因为这几年,华盛顿一直把“你更需要我”挂在嘴边,对中国动不动就搞关税、限制、实体清单,靠施压逼让步。特朗普政府以前的手法,现在在德国政府身上能看出影子。只是,美国这个办法在中国面前没占到便宜,反而几次被反制得很被动。

稀土问题是个现实杠杆,中国有全球顶尖的供应能力。收紧出口,本意是做政策调整,但效果是立竿见影,欧洲立马感到压力。正常情况下,如果欧盟用平和理性的姿态来沟通,中欧长期的贸易关系可以托底,找到共赢办法。但现在好了,德国这边直接扔出“核弹级”的威胁,法国呼吁全面考虑报复措施,气氛瞬间变了。

谢夫柯维奇的邀请说明欧盟还有谈的打算,但德国央行行长那种说法,就很容易让中方认为,欧洲是在套用美国模式来压价。连外界分析都觉得,德国提出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更像是在谈判桌上的筹码,用来吓唬,不是真心就要按下红按钮。毕竟一旦真用,等于是逼中方硬碰硬。

波兰的态度就不用说,一向在外交话题上好冲。法国这回也站到了激进那一边,把“全面选项”摆上会谈,说到底,是想让中国在稀土问题上松一口。但这种合唱,反而让谈判难度更大。因为中方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决心很坚定,尤其在战略资源问题上,不会因为威胁就改变政策。

回看10月21日的那场通话,双方对稀土的分歧很明显。中方管控不是针对欧盟,但欧洲的焦虑是真实的。已经有企业停产,这种现实压力让他们没法等。可是,如果对话之后是威胁和“核选项”,很可能换来的就是中方的反制措施,这点,美国的例子告诉我们,别高估施压的效果,尤其是面对一个能从原材料上影响你产业链的国家。

德国这次的两手操作,一边谈一边吓,在国际经贸里并不稀奇,但是放在中欧关系里,风险很大。因为这不是单一商品,而是攸关未来工业和能源发展的资源。如果德国真觉得这是筹码,而不是底牌,还能说是策略;要是真信纳格尔说的“中国更需要欧洲”,那结局只会是谈崩。

欧洲的稀土急需解决,但方式取决于他们怎么和中国打交道。谢夫柯维奇的邀请代表了一种务实的路线,可德国、法国、波兰的强硬声调又把局面拉向另一种可能。等中方官员到了布鲁塞尔,桌面上这几张牌就会摆清楚,到时候是继续氛围友好,还是按下“核弹工具”,考验的不只是稀土政策,而是中欧双方处理冲突的智慧。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