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公司IPO过会终止注册,市场波动加剧,投资风险需警惕

2025-10-09 06:02:53 98

年内7家公司IPO过会后终止注册,临门一脚”之际折戟”为哪般?

开场就来两方对峙的画面——交易所那头沉着审表的机器与企业那头焦急敲板的团队,声音不在一个频道,紧张感立刻建立;氛围里有期待,也有怨气,这就是今年(2025年)上半年那几幕令人心疼的真人戏。

事情从时间轴走起,先说个硬数据:截至9月23日,已有七家企业在通过上市委员会审核后,却在注册环节折返回家,名单里有衡阳的金则利特种合金、杭州图南电子、苏州飞宇精密、深圳宏业基岩土、苏州高泰电子、江苏美科太阳能、浙江数智交院七家,过程断裂发生在过会到终止注册这一段,时间跨度多数超过一年,也有提交注册即在2023年底或2024年初,最终在2025年1月8日或之后宣告终止。

现场记录里有一句话被反复提及,“活到最后一刻被刷掉的滋味很怪”;这是一个保代在午饭后随口说出的片段,简单却狠——它把整个流程的痛点说透了,许多公司都是在“全面注册制之前过会”的老项目,问题搁在那儿,问询一轮接一轮,时间把原本的小裂缝慢慢撬大,最终成了断崖。

我问了一个在华东操盘的保荐代表,他回答很直接:“很多肉眼可见的问题早就有,但那会儿大家都抱着熬过问询就稳的念头,结果注册阶段发现新问题,或市场转向,企业内部也跟不上脚步,就撤了。”这话有点粗糙,但真实,它映出中间的摩擦面——企业耐心、监管火眼、市场风向,不在一条线上便容易出戏。

把镜头拉近看看个案细节,会发现些“破绽式真实”。例如有家光伏相关企业(文内以江苏美科为例)从2023年11月提交注册到2025年初终止,账面上并非突然亏损,而是在某几个季度毛利率大幅波动,审查组现场抽样时还发现关联方交易说明不够详尽,这些看似“局部”的不完美,最后成了终止的大锚;再看图南电子的路线——其在北交所上市委会议通过的时间是2023年11月30日,但注册后因业务边界和招标合同纠纷被反复问询,耗时竟让创业团队精疲力尽,最终撤回。

换个角度分析,制度本身也在作祟,全面注册制过渡期的历史痕迹没消,老项目“遗留问号”在新规则下变得更刺眼;有市场人士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新政策写明不追溯,现实里却有盲点被补上”,这不是反射性的批评,而是对监管与企业之间时差的一种描述,时间推移中,规则的解读和实践不断摩擦——有时偏严,有时宽松,企业在这张风口浪尖上很难把握节奏。

我在和一家券商的首席咨询专家对话时,她把责任拆成两端:企业内控与市场监管,两端都必须到位,她强调“内控要先行,别把问题留给审查来找”,这话有点像训话,但它突出了实务层面的痛点——很多终止案例里,真正麻烦的不是某个财报数字,而是一套不够硬的流程和披露体系。

别以为这些挫折只关乎个别公司,它们像针眼,扎在整个IPO链条上,传导出更大的不安。统计上看,2025年已公布终止审查的企业96家,相比2024年的436家,这个数字在下降,说明有改进,但隐含着筛选之后留下的“顽症”。此外,截至9月23日还有14家公司提交注册在排队,18家已注册生效但尚未发行,队伍还长,未来两年内这种“临门一脚折戟”的场景可能还会出现。

现场感最强的一幕通常是问询回复的速度与质量比赛,几位投行人都描述过“一夜之间的自我检讨”场景,法务和财务夜以继日地把说明书改成可吃的饭,但那不是万灵药;监管的每一次现场检查,都像是在撬动一家公司最敏感的部位,合规与业绩的任何小疏漏,都可能被放大成终止的导火索。

行业对策上有几个实际可行的点:企业应把内控建设、可持续盈利与信息披露放在战略优先级,别把它们当成“交差工作”;保荐机构要增强预判能力,别等到注册阶段才暴露问题;监管方面可能需要在效率与质量之间做更细的平衡,让优质企业不被程序性问题卡死,同时保持对风险的底线把控。

写到这里,自问一回:这些被终止的公司还能回到赛道么?答案并不简单,有的能在一年内整修再战,有的则因业务本质或市场已变而选择退出,个体命运差异大,关键看整改深度与时机把握。

最后一段留个悬念——政策不会静止,市场也不等待,已经过会却在最后一步折戟的这些企业,既是制度细节的受害者,也是市场选择的考生,他们的下一步不是单纯的复盘或抱怨,而是检修内部、拿出更硬的数据和故事,然后再战或转身,谁能把这场“临门一脚”的教训变成未来的筹码,值得继续盯着看。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