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上此国基地,特朗普:将中国人从这里赶出去?中方八字回应

2025-10-08 01:59:45 188

在访问英国期间,唐纳德·特朗普与英国政界人士斯塔默并肩站在记者会前,话题却出人意料地飘向了遥远的中亚。

他旧事重提,抛出了一个听起来极具震撼力的计划:美国应该“夺回”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这番言论并非心血来潮。

特朗普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懊恼,他强调,那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基地,当初就“不该被轻易放弃”。这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复刻了他今年2月时的抱怨,那一次,他将矛头直指现任总统拜登,痛斥其从阿富汗撤军的决定。

显然,特朗普正在试图唤醒一个“幽灵”——巴格拉姆的幽灵。这个幽灵承载着美国昔日的军事荣光,也萦绕着撤军时的复杂情绪。

然而,这个被他从记忆中召唤出来的庞然大物,究竟是一张能够赢得未来的王牌,还是一场脱离现实的政治表演?

“夺回巴格拉姆”,这句口号的第一个目标听众,从来都不是五角大楼的将军们,而是美国的选民。这首先是一件为内部斗争量身定做的政治武器。

特朗普毫不掩饰地将矛头对准了拜登的阿富汗政策,他用“灾难”和“丢脸”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那场仓促的撤离。

通过描绘一幅美国威望扫地的画面,他巧妙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更强硬、更“懂战略”的领导者形象,以此来争取那些对现状不满的国内支持者。

这番操作背后,是美国国内不容乐观的现实。经济复苏的脚步略显蹒跚,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抛出一个充满肌肉感的硬汉话题,无疑是一招高明的“烟幕弹”。

它能有效地将民众的注意力从棘手的国内问题上移开,为自己的政治议程重新聚拢热度,这套将外交议题与国内政治紧密捆绑的打法,几乎是特朗普标志性的风格。

他反复提及巴格拉姆,并非因为它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可以付诸实施的方案,而是因为它已经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符号,一个能瞬间点燃特定群体情绪的开关。

当然,特朗普也为这个计划披上了一件“战略”外衣,而这件外衣的核心,就是对中国的执念。他毫不避讳地表示,重返巴格拉姆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距离中国很近”。

有分析进一步指出了这种想法的露骨之处:这个位置足以对中国的核武器设施构成潜在威胁。这种赤裸裸的表态,几乎撕下了美国长期以来所宣扬的“反恐”等说辞的伪装,暴露了其一切行动最终都是为自身利益服务的真实意图。

这种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迷失在旧地图里的“据点思维”。它试图用一个物理上的堡垒,去围堵一个影响力早已遍布全球的对手。

然而,当中国的能力早已实现全球覆盖,当所谓的“第一岛链”都已显现出颓势,单纯控制一个内陆基地的战略威慑力,早已今非昔比。

更深层次的图谋,或许是经济上的遏制。有观点认为,美国此举的真正目的,是想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重新打入一个楔子,扰乱那里正在发生的经济整合。

近年来,中亚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一条由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共同推动的新“中欧班列”铁路联运线路正在构建之中。

美国或许盘算着,通过在阿富汗制造新的不稳定,切断中国向西延伸的陆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贸易动脉重新挤压回漫长且更易控制的海运线上。

这背后,是美国根深蒂固的“世界警察”路径依赖。他们似乎依然相信,通过在关键节点制造动乱,就能迫使资本和人才出于避险需求,重新流向美国,从而维持其全球霸权。

无论特朗普的动机是出于国内政治的精明算计,还是源于过时的地缘战略执念,重返巴格拉姆的计划都像是一座空中楼阁。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有三道沉重的大门已经在这条回归之路上被彻底锁死。

第一重门,来自阿富汗这片土地的“主人”。美国撤军至今已有数年之久,阿富汗在塔利班的统治下已逐步走向稳定。这个新政权对任何形式的外部干涉都保持着高度警惕,并反复强调其对国家领土拥有绝对主权。

此前,针对“中国可能控制巴格拉姆基地”的传言,塔利班发言人就曾明确驳斥,并对美国发出了警告。任何试图强行进入的举动,都将意味着重新点燃战火,让美国再次陷入那个被称为“帝国坟场”的泥潭。

第二重门,来自区域邻居们的“态度”。如今的阿富汗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已今非昔比。没有了美军存在的中亚和中东,正朝着稳定与发展的方向迈进。

伊朗已经用实际行动,比如对卡塔尔美军基地的袭击,展示了其打击区域内美军基地的能力。巴基斯坦与沙特等中东国家则在不断深化防御合作。

对于这些更关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国家来说,他们绝不希望美国带着新的动荡与对抗重返家门口,美国将发现自己陷入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

第三重门,则源于美国自身的“能力”限制。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美国民众早已对海外的军事纠葛深恶痛绝。任何重返的提议,都必然会在国内激起巨大的舆论反弹和政治风暴。

从军事和后勤角度看,问题同样严峻。美军的力量已经分散在全球多个热点地区,从中东到欧洲,兵力捉襟见肘。而巴格拉姆基地在撤离多年后,内部设施很可能早已老化失修。

修复基地、重建一条通往内陆的漫长后勤补给线,所需投入的将是天文数字般的资金,这在当前紧张的军费预算下,几乎不可能获得通过。

特朗普口中的“巴格拉姆”,更像是一个服务于选举的政治口号,而非一份严肃的战略规划。它在美国国内或许能激起一些涟漪,但在国际舞台上,却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对于这种试图通过制造动乱来渔利的想法,中方的回应言简意赅,只有八个字:“制造对立,不得人心”。这或许是对这场脱离现实的政治表演,最清晰、也最精准的注脚。

在全球格局已经走向多极化的今天,那种依靠单一军事基地就能威慑一方的时代,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那个属于巴格拉姆的幽灵,或许只存在于某些政客的想象之中。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