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门“大炮”全是拼凑货?新编第5军的装备真相让人意外

2025-10-08 00:18:32 130

闲来无事,聊点有意思的。

1948年1月7日,公主屯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发布了一份缴获清单。缴获「大炮」26门:重炮2门、野炮4门、山炮7门、步兵炮8门、化学迫击炮5门。

问题来了,新编第5军按编制根本没这么多炮。

这支临时拼凑的部队,26门「大炮」到底是怎么凑出来的?背后的故事,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01

新编第5军成立于1947年1月,由第52军第195师和第94军第43师合编而成。军长陈林达,黄埔四期出身,也算见过大世面。

但这支军队有个致命问题:火力严重不足。

第195师虽有山炮营建制,配备的却是日造九二式步兵炮12门。注意,这是步兵炮冒充山炮用。九二式步兵炮口径70毫米,重量212公斤,威力相当于81毫米迫击炮,杀伤半径22米。

暂编第54师就更寒酸了,连步兵炮都没有几门。

至于第43师,虽是美械编制,但除驻印军外的美械军都达不到编制标准,第43师最初连一门山炮都没分到,后来可能是兄弟部队匀了一个连,才有4门75毫米山炮。

算下来,新5军编制内的团以上火炮只有:4门75毫米山炮 + 12门70毫米步兵炮。

这点火力去跟东北我军野战部队交手?太天真了。

02

1948年初,新5军北上公主屯作战时,陈诚给他们加了不少「私货」。

首先是5门化学迫击炮。这是炮兵第11团配属的美造M2式4.2英寸口径重迫击炮。该团有70多门这种大家伙,实战中主要打高爆弹,威力极大,被称为「化学迫击炮」。

显然,新5军分到了炮兵第11团的一个连。

接着是4门野炮。第52军作为半美械部队,军属炮兵装备了12门日造75毫米野炮。新5军初建时没有军属炮兵,这次北上作战,从第52军野炮营抽了一个连随行支援。

更有意思的是山炮和步兵炮的数量变化。

原本第195师有12门步兵炮,第43师有4门山炮。但缴获清单显示:山炮7门,步兵炮8门。

这意味着什么?第195师用一个步兵炮连(4门)跟第52军第2师交换了一个山炮连(3门)。为什么是3门?因为第2师炮兵营只有1个满编山炮连和1个3门制山炮连,自然交换出去的是不满编连队。

这样,第195师也有山炮可用了,面子上好看一些。

03

最神秘的是2门重炮。

按当时标准,重炮指野炮以上级别的火炮。既然野炮已经单列,这里的重炮显然指榴弹炮。

东北国军装备的榴弹炮有美式105毫米、155毫米和日式105毫米、150毫米两种。

美式榴弹炮的缴获记录十分清晰,如果缴获了,不会搞错。所以这2门重炮应该是日式榴弹炮。

东北国军的日造150毫米榴弹炮是四年式,而我军后来使用的是九六式,型号不符。那么最可能的就是:日造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整编第207师炮兵团装备有4门日造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很可能抽调了2门临时配备新5军。

缴获这2门日榴后,东北我军编入自己的炮兵使用,这正好对应了后来辽沈战役时东野炮兵的参战阵容。

04

这26门「大炮」的拼凑过程,暴露了国民党军装备管理的根本问题。

临时拼凑,各自为政。新5军本身就是临时组建,火炮配置更是东拼西凑:从第52军借野炮,从炮兵第11团要迫击炮,跟第2师换山炮,从第207师调榴弹炮。

名实不符,滥竽充数。步兵炮冒充山炮,迫击炮算作「化学炮」,什么都往「大炮」里塞。

弹药不配套,维护跟不上。日械、美械、德械混用,不同口径、不同制式的弹药如何保障?零配件如何统一?

相比之下,东北野战军集中4个纵队,用60多门大炮统一开火,火力协调有序,一举歼灭新5军2.4万人。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05

陈林达被俘后问:「据你们看,新5军战斗力如何?」东北野战军战士回答:「打了胜仗却不骄傲,这样的对手才最可怕。」陈林达沉默良久,沮丧地说:「我们没有前途。」

这句话道出了国民党军的根本困境。

装备靠拼凑,组织靠临时,协调靠运气。26门「大炮」看似不少,实际上是资源分散、管理混乱的典型写照。

当今有一军,资源分散,各部门各自为政,临时拼凑应对危机。具体是哪支队伍,就不点破了。

历史的教训是:真正的战斗力从来不在装备数量,而在组织协调。拼凑出来的26门「大炮」,终究敌不过统一指挥的60门火炮。

参考资料:

·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东北军区司令部,1949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军事科学院,2023年。

·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战史》,台北,1995年。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