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富换人,甲骨文成赢家,马斯克遇挑战

2025-09-18 23:48:12 105

全球首富,这顶“金帽子”,谁不想戴?

曾经,这个宝座总在几位老面孔中传来传去——马斯克、贝佐斯、扎克伯格,时不时上演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

但就在那天,9月10日,一条热搜彻底把瓜众们给炸醒了:拉里·埃里森,这位看着和科技圈激流拍岸关系不太大的老绅士,居然直接逆风翻盘。

81岁了,一把年纪,摇着白胡子,靠什么?靠他那甲骨文(Oracle)和天降AI东风,冲上了全球首富的王座。

说起来,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位新晋首富和马斯克、贝佐斯可不是一路人的玩法。

他不是在推互联网消费潮,也不怎么刷存在感。

更狠的,他就是那种“卖给淘金者铁铲”的狠角色。

兜里揣着的是数据库、云计算、AI推理,“专注搞基建,搬砖致富”,一夜之间,让很多科技大佬一股凉气顺着脊背爬到头顶。

接下来,疑问就来了。

马斯克不是已经稳得一批吗?SpaceX火箭飞天、特斯拉电动小钢炮、还有AI大模型售卖人设……怎么突然就凉了?

而且甲骨文这老牌企业,打了几十年数据库牌,为什么突然来了一手天降神力?

埃里森在这场财富大洗牌里,到底是黑天鹅还是早有伏笔,一切看起来都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局中局。

说不明白前,得先抛个大大的问号:这次全球首富易主,仅仅是巧合,还是科技格局的又一次剧烈颠覆?

回头仔细看看马斯克和埃里森这两位,资本故事还真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一个就爱在推特上整活,舌战群儒;另一个则多年低调,沉下心做企业软件,像极了暗夜里的守财人。

但这回,财富排行榜被重新洗牌的背后,不止是两位大佬命运的高潮转折,更是一次科技风口的整体转向。

要说有什么共同点,那或许就是——当大风刮起来的时候,有的人摔得鼻青脸肿,有的人却正好顺势起飞。

单就9月10日当天,甲骨文的股票像吃了火箭糖,一口气飙涨41%。

市值蹭蹭往上窜,增加了2700亿美元。

81岁的埃里森,突然间身家扶摇直上,达到3930亿美元。

要知道,在华尔街这个名利场,能有这样的操作空间,不仅需要天时、地利,更讲究人和。

而隔壁马斯克,这一年里却被特斯拉的电池订单、AI车型延期摁在地上摩擦。

财富缩水了整整750亿美元,有点让人扼腕。

“首富”的王座,不是说你坐稳了就能千秋万世。

今夜输赢,明日未必谁做主。

朋友们,不用太苛责马斯克。

毕竟,AI以前主要是看谁家训练大模型牛,最近突然调了调方向——“推理”变成了关键字。

说白了,不止要造聪明的大脑,还要安排这些大脑天天运行,天天干活。

甲骨文作为AI基建卖家,后台那一连串漂亮的订单数据写满了未来式。

目前手上还有4550亿美元未履约合约。

客户名单里,张口一数,全是狠人:OpenAI、xAI、Meta……咱平时在新闻里听得耳朵起茧子,那些AI龙头,哪个不是甲骨文的座上宾?

一句话,大家都喊“新时代要卖水”,埃里森偏要“为淘金者修路架桥”。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

不过嘛,这波也不是没争议。

喜欢唱反调的媒体和基金经理马上就说:你那4550亿订单,可不是今天进兜,明天就能花掉。

每一笔都是长期合约,到账要等上几年,有些甚至靠客户定期续签,稳定性到底怎样,大家心照不宣。

要想把这些大单消化下来,还要投350亿美元去扩产,再不扩产就直接“爆罐”,到最后玩不转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福布斯那边压根还没正式承认埃里森登基,理由很简单:别忘了,SpaceX和xAI的估值加进马斯克资产了,那边4356亿美元呢。

这全球首富的名头,算起来也不是那么铁板钉钉。

马斯克,万一哪天“机器人批量出厂”,再一飞冲天,也是妥妥的“大杀器”。

说到底,这还得看技术进步的势头和节奏谁能把控得住。

不过,现在的舆论和资本,倒是真的给了AI云服务厂商一波超级红利。

微软、谷歌、还有甲骨文,现在都在抢占“算力就是未来生产资料”的高地,AI大工厂化趋势就像是一场产业升级版的圈地运动。

相比之前大家都盯着App、硬件、社交平台刷存在感,那种“流量为王”的时代,确实有点像拼大胃王比赛,看谁能抢到更多人的注意力。

而现在,这股风向彻底变味儿了。

大家都在疯抢“底层设施”,只要你能让别人的AI跑得更快、更久、更便宜,客户就源源不断找上门,账上现金流涨不停,你的股票自然就飞起。

说来也奇怪,过去这十年,新兴互联网公司玩的花样越来越多,从电商到短视频,从云计算到社交AI,创意是花开百样。

但真正赚大钱的,偏偏成了这些没那么“性感”的企业服务公司。

甲骨文低调做后台,提供数据库、云容器和AI算力平台,这些原本让人觉得枯燥的东西,突然之间成了核心资产。

埃里森证明了一句话:在每一场“淘金潮”中,也许最挣钱的不是挥舞镐头进山淘金的冒险家,而恰恰是卖铲、修铁路、做基础设施的温和“商人”。

这场财富神话,还有点意思。

其实,把目光放远,现在发生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科技权力转移。

从曾经的消费互联网热潮,到今天的AI基础设施热,不变的是:撑起一个时代财富神话的,最终总是那些无处不在、支撑全局的底层设施。

回忆一下,不管是“油老大”、铁路大亨,还是电缆网、服务器制造,这些看似最不起眼的工种,往往最后笑傲江湖。

埃里森不过是跟着历史惯性,把“铁饭碗”变成了“金饭碗”。

马斯克当然也不会轻易服输。

电动汽车、星链互联网、xAI这些布局,只要哪一个节点跑出奇迹,他就还有翻身的机会。

这也是科技圈的恒常戏码——刀尖舔血,永远充满悬念。

不少人问,埃里森凭什么能带着一把“老骨头”,跑赢一众少壮派?

其实答案很接地气,也很无趣——嗅觉灵敏,跑得够早,舍得砸钱。

甲骨文这些年,早早就在数据库叠加AI赛道加码。

你以为他是在做传统IT?

其实人家早盯着AI新基建这块大蛋糕,耐心打磨,直到今天瓜熟蒂落。

用大白话说,就是“熬过所有寂寞,等你们热闹。”

投资人爱看的数据和稳定性,甲骨文这波都交了及格答卷。

拉里·埃里森,也没少把马斯克喷得灰头土脸。

但喷归喷、怼归怼,等该拼硬实力的时候,还得看“现金流+客户签单”谁在手。

从财富更迭的视角来看,每一轮技术换代,就像是一场波涛暗涌的豪赌。

有时,时代选中的是敢于冒险的革新者,比如马斯克的疯狂造火箭。

有时,转型周期里更安全的选择,反而成了稳健的“基建大佬”。

甲骨文、微软、谷歌这批厂家,不就是成了新型数字经济的“水电煤”?

一句“AI是新时代的石油”,听着土,但真就让他们成了香饽饽。

未来几年,很可能财富排行榜还得不断洗牌。

谁能扛住AI大算力竞赛的疯狂烧钱,谁就能稳坐铁王座。

短期得失,未必说明绝对胜负。

谁能在5-10年后还站在巅峰,才是真正的赢家。

现在的首富只是阶段性秀场,真正的大考题,还在后头。

说到最后,你怎么看埃里森和马斯克的较量?

AI下半场,他们谁能笑到最后?

如果你有想法,那还等啥,评论区见!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